從疾病醫學到健康醫學
演講內容主要探討現代醫學發展趨勢,講者認為應該從傳統的「疾病醫學」轉向「健康醫學」,並著重於預防醫學和個人化醫療的發展。
台灣,乃至全球所面臨的三大危機:人口老化、科技快速發展以及社會不平等加劇。這些危機也同時帶來新的契機,例如個人化醫療和精準營養等新興領域的發展。
慢性疾病的發生並非一蹴可幾,而是從早期徵兆逐漸發展到臨床症狀,最終導致器官功能損壞。因此,在疾病早期階段進行預防和干預至關重要。吳明賢院長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為例,說明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有效預防胃癌的發生,並大幅降低死亡率。
院長也提出了未來醫學發展的四大方向:
-
從疾病治療走向疾病預防。
-
從單一醫學走向多體學。
-
從人工智慧 (AI) 走向智慧增強 (IA) 。
-
從精準醫學走向精準健康。
他進一步解釋了「精準健康」的概念,它指的是根據個人基因、環境和生活型態等差異,制定個人化的預防、診斷和治療方案。精準健康的核心是預測、評估和建議,透過科技和大數據分析,可以更精準地預測疾病風險,並提供個人化的健康管理建議。
科技的進步將推動醫療模式的革新,而健康管理將成為未來醫療的核心。
演講中也提到了生活型態醫學的重要性,包括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、充足睡眠和壓力管理等。而良好的生活型態是維持腸道菌群平衡的關鍵,而腸道菌群的健康又與許多慢性疾病息息相關。人體腸道內存在著數百種細菌,這些細菌組成了複雜的生態系統,對人體健康有著重要影響。
目前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大多屬於第一代益生菌,其功效尚未經過嚴謹的臨床驗證,效果也因人而異。而新一代益生菌則針對特定疾病或健康問題進行研發,例如針對糖尿病和肥胖的阿克曼菌,其功效已獲得臨床試驗證實,並在歐美國家作為輔助治療藥物使用。
腸道菌群組成的幾個重要因素,包括生產方式、餵養方式以及抗生素的使用。自然產的嬰兒腸道菌群較為健康,母乳餵養也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腸道菌群。而三歲以前使用抗生素則可能對腸道菌群造成長期影響,增加過敏和其他疾病的風險。
院長強調,維持腸道菌群平衡的最佳方式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包括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、充足睡眠和壓力管理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