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齡營養新食代
演講中探討著如何從全營養的角度提升國人健康,分析了台灣各年齡層的營養問題,並以各種面向的營養倡議,呼籲政府、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,打造一個支持健康飲食的環境。
根據國民營養調查資料,台灣各年齡層都存在不同的營養問題,各年齡層也普遍存在蔬菜、水果和乳品堅果類攝取不足的問題:
-
育齡婦女: 許多育齡婦女缺乏多種營養素,例如鐵和葉酸,這些營養素的缺乏會影響胎兒的發育。
-
7-18歲兒童青少年: 高達三成的兒童青少年有過重和肥胖問題,同時也有約一成的兒童青少年體重過輕。
-
19歲以上成年人: 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。
-
7-64歲: 外食比例高,高達七到九成的人每天至少有一餐在外用餐。
除了上述的營養問題外,台灣兒童還面臨三大飲食問題:喝含糖飲料、挑食和愛吃垃圾食物。 調查顯示,超過四成的兒童每週至少喝三次含糖飲料和吃甜食,將近24%的兒童每天都吃零食。 這些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與外食比例高、親子共食少、餐桌氣氛不佳等因素有關。 研究也發現,兒童飲食品質不良與氣喘發作頻率和嚴重度有關。
而台灣青少年攝取過多高脂肪點心、糖果等超加工食品,這些食品熱量密度高、營養價值低,缺乏膳食纖維,導致許多青少年營養素攝取不足。 調查顯示,2011年與1993-1996年相比,台灣青少年攝取的原型食物比例減少了16%,加工食品和超加工食品的比例則分別增加了6%和4%。 其中,13-18歲青少年是含糖飲料攝取量最高的年齡層。 超加工食品已被證實與許多非傳染性疾病 (NCDs) 和疾病死亡率有關,例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。
預防代謝症候群應該從生命早期開始,甚至在母體內就應該注意孕婦的營養攝取。
2024年10月發表的一篇文獻指出,人生最初的1000天,從母親受孕到孩子兩歲,對日後健康至關重要。 研究發現,孕期減少糖的攝取可以降低孩子未來罹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風險。
理事長提出了以社會生態模型 (Social Ecological Model) 為基礎的策略,從最外層的政策面到最內層的個人技能發展,多管齊下,打造一個支持健康飲食的環境:
-
政策面: 制定相關政策,例如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,提供行政支持體系,推動營養及健康飲食教育,營造健康飲食支持環境,確保健康飲食。
-
系統面: 健全食品系統、衛生體系、農政體系和教育體系,促進跨部門合作,例如學校營養午餐應結合飲食教育和食農教育。
-
社區面: 建立社區營養健康照護體系,例如國健署推動的社區營養推廣中心,提供營養師諮詢、資源盤點、社區參與和相關人員培訓等服務。
-
家庭、社群和親友: 鼓勵家庭共食、營造良好的餐桌氣氛,親友間互相支持健康飲食。
-
個人: 提升個人營養和健康識能,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,選擇健康飲食,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。
國際間推動健康飲食的有效措施:
-
媒體和教育: 透過媒體和教育宣導健康飲食知識。
-
食品標示: 改進食品標示,讓民眾更容易理解食品的營養成分,例如採用紅綠燈標示、星級評等或警示標誌等方式。
-
經濟誘因: 提供經濟誘因鼓勵民眾選擇健康飲食,例如新加坡的健康飲食計畫 (Healthier Dining Programme)。
-
學校營養午餐: 提供營養午餐,並結合飲食教育和食農教育。
-
職場: 企業提供員工健康飲食,並協助員工進行健康管理。
-
限制: 限制不健康食品的電視廣告,或徵收糖稅等。
-
農業政策: 透過農業政策鼓勵生產健康食品。
台灣現行的營養標示過於複雜,民眾不易理解,建議參考國外經驗,改進營養標示方式,讓民眾更容易了解食品的營養成分,進而做出健康的飲食選擇。 例如,英國採用紅綠燈標示,澳洲採用星級評等,智利則採用警示標誌。理事長也建議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推動減糖行動計畫,每日添加糖攝取量不超過總熱量的10%,最好能減至5%。 並建議參考英國和智利的經驗,限制垃圾食品廣告和徵收糖稅,以降低含糖飲料的消費。
為了提升國人營養健康,理事長提出了七個面向的營養倡議:
-
孕產婦: 提供孕產婦營養教育,促進母嬰健康。
-
校園: 從校園出發,強化學童的營養教育,增進學童的營養知識和技能。
-
社區: 普及社區營養健康照護。
-
企業: 企業提供員工健康飲食,並協助員工進行健康管理。
-
營養標示: 推動營養標示再進化,讓民眾更容易理解食品的營養成分。
-
世界衛生組織: 呼籲世界衛生組織推動減糖行動計畫。
-
惜食: 呼籲大眾惜食,減少食物浪費。
最後,理事長總結道,投資營養是值得的,它是一個高價值且低價格的公共政策,在前端從營養做好預防,而非在後端生病後才開始治療。而選擇哪一種飲食型態最健康,應該根據個人的需求和喜好來決定。建議在既有的飲食基礎上進行調整,而非完全改變飲食習慣,這樣比較容易實踐並帶來行為改變,例如,地中海飲食、得舒飲食、彈性素食飲食、植物性飲食和間歇性斷食等,都是值得參考的健康飲食型態。